top of page

​11月13日光影與我工作坊(親子組)

內容簡述
導師阿蕭(蕭錦嫺)與阿三跟大人與小朋友由淺入深了解藍曬原理。然後參加者先在白紙上隨意將物件定位,再拿著紙到戶外看物件及植物在紙上的影,注意因光線改變、風與附近行人或物件移動對影子帶來的變化。

 

返回室內後,將物件於已塗上感光物料的紙上作構圖,也可隨己意用毛筆加上水份,實驗水份多少與作品完成後的顏色變化及效果。然後參加者再到戶外,將紙放在日光下數分鐘(時間長短視乎陽光強弱)。

 

參加者沖洗藍曬紙及用毛巾將水印乾後,就完成了第一幅藍曬作品。看過效果後,參加者開始明白到用水量、物件擺放與藍曬影像形成的關係及過程中有不確定與不可控制的因素。然後再基於所了解的,造另外兩幅藍曬。之後參加者自由分享過程中感想,並帶藍曬紙回家,造一個新作品之外,也教另一人造藍曬並一同分享過程中感受。兩星期後參加者將新作品帶回來工作坊,導師阿三會跟大家讀小朋友也會明白與感興趣,關於光與影的詩,然後在新作上進行另一次的創作及加入由詩啟發的文字元素。


藍曬創作的意義
光與影每天就在附近,但不是我們常留意的東西。藍曬創作是光與影的紀錄,也需創作人對光影變化專注。在室內構圖之時,也需專注當下畫面與物件。如加入水作爲創作元素,也要對水量敏感並願意嘗試,因爲對水份的掌握雖經過試驗,也要一點耐性。作品最後如何,因著戶外環境的變數, 未必是你心中所想。過程中,也需學習放下控制的慾望,專注並享受當下的時光。而家長與子女一同藍曬創作,不單是一項親子活動,也是兩代人學習在同一事情上探索,透過這種探索與對方連結。

bottom of page